撕蛙鳄(Batrachotomus)是劳氏鳄目迅猛鳄科,身长约6米,发现于中三叠纪晚拉丁阶时期的德国,生活在沼泽地带,它的名字的来源是由于它爱捕食一种在这个区域生活的两栖动物虾蟆龙。
宠物的形态特点
撕蛙鳄是一种粗壮、巨大的长度可达6米的四足爬行动物,相比其他初龙类,撕蛙鳄的特征是有一系列成对的小骨板连接在每一个椎骨的背面。很多的小骨板形成了被叫做鳞甲的防御设施。鳞甲呈扁平的叶状,从头后沿脊柱大小渐渐减小,在尾部消失。但也有证据表明,其他动物的皮下成骨也长在腹部,如在该区域发现的铁沁鳄,小骨片甚至在侧翼,腹部和四肢都有分布。像其他的劳氏鳄类,撕蛙鳄的身体呈直立的姿势,虽然四肢并不是直接坐落于躯干之下。它的前后肢长度不等,前肢长度约为后肢的70%,它前肢可能有四趾,后肢五趾。
撕蛙鳄又高又窄的头颅骨估计有40至50厘米长,上面有五对孔,包含眼孔和鼻孔,眼孔后方则为两对颞颥孔。这类孔能够帮助减轻头骨的重量和使下颌有哪些用途愈加强大。作为一种典型的祖龙,撕蛙鳄在眼孔和鼻孔之间有一对眶前孔,在后下颌部还有一小对开口。
撕蛙鳄拥有锋利的牙齿,在颌骨上排列呈不一样的形状和大小,被叫做异齿形。这类牙齿长在细长的前颌骨上,而不是颌骨的后边缘。撕蛙鳄每块上颌有11枚牙齿,前颌骨四枚,下颌11枚共计52枚牙齿。